风雪砺初心 匠心筑安居 ——徐州铜山区岗叉楼安置房建设项目设计攻坚纪实

日期:

2025-07-03

点击次数:

  “三大工程”是党中央根据房地产市场新形势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将我国城市建设提升至一个全新的高度。规划建设定向安置房作为城中村改造与城市更新的关键一环,不仅承载着千家万户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关乎社会和谐稳定与经济发展大局,是当之无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多年来,公司牢记央企使命,勇担社会责任,深度参与“三大工程”建设,在多个大体量安置房项目中贡献设计智慧。近日,由公司设计的徐州铜山区岗叉楼安置房建设项目(后简称“项目”)喜迎主体结构全面封顶。项目推进的每一步,都凝结着设计团队的匠心与汗水,镌刻着他们面对挑战的勇毅与执着,生动诠释了“我们让城市更美好,城市让我们更有为”的奋斗华章。

  

  一、使命在肩,风雪无阻赴“赛场”

  2024年2月4日,团队突接通知,3天后将举办方案竞赛并要求现场陈述。彼时的武汉,正遭遇连续降雪与罕见冻雨的双重夹击,交通几近瘫痪,出行变得异常艰难。为了这场竞赛,主创团队已连续多日挑灯夜战。面对实力强劲的对手,大家憋着一股劲——不仅要比拼方案实力,更要通过现场陈述充分展现团队的创作理念与专业底气。可若因交通限制被迫选择视频汇报,现场互动的张力、方案细节的传递都会大打折扣,前期所有努力可能付诸东流。2月6日清晨,风雪未歇,火车站内,电子屏满目赤红的“晚点未定”,焦急的旅客在寒风中徘徊。肩负团队重托的代表们毫不退缩:“使命在肩,必须抵达!”他们紧盯车次动态,果断规划备选路线,争分夺秒进行极限换乘。“3分钟换乘,我一定可以做到!”工作群里,主创设计师徐彪的消息简洁却掷地有声,朴素的几个字却道出了所有人的决心。最终,他们赶上了那趟“幸运列车”,如期出现在竞赛现场。凭借现场对方案的精准诠释与沉稳应答,团队赢得了业主的充分认可。这场跨越冰雪的奔赴,既是对项目的坚定,更是对责任的践行。

  

  二、一线攻坚,挂图作战保节点

  项目作为徐州市铜山区重点民生工程,规划总建筑面积约44万平方米,将为3080户家庭提供安置住房及完善的配套设施,责任重大、工期紧迫。设计作为项目建设的“先手棋”,团队深知其关键作用。任务下达伊始,一支精干的青年突击队迅即组建,全员进入“攻坚状态”。大家以“顶得上、靠得住、能吃苦”的信念,锁定政府要求的开工节点,倒排工期,细化设计流程各环节方案与责任清单,明确“时间表”“责任人”,高悬“作战图”。面对地域差异导致的磨合难题与各方诉求交织的复杂局面,团队成员始终同心同向,扎根一线。白天,他们穿梭于各主管部门与协调会,高效响应规划、住建等部门需求;夜晚,则围坐研讨,反复打磨优化设计方案,力求在满足各方诉求、保障设计品质与严控成本间找到最优解。正是这种深度驻场、无缝对接的工作方式,搭建起信息互通、协作融合的平台,确保了项目设计成果优质高效落地,为如期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当地赢得了良好口碑。


  三、匠心交融,筑就幸福“新家园”

  团队深知安置房承载着千家万户“家”的希望,而他们便是构建幸福家园的“第一棒”。为此,让群众重点关注的问题和传统住房痛点在规划设计方案中得以最大限度地解决,不是低成本“造房子”,而应该是高品质“好房子”,成了伴随设计全过程的核心准则。紧扣新时代发展理念,团队将“本土化、精细化、人文化”融入设计血脉,精心搭建“5分钟生活圈”,配置社区卫生中心、文体活动站、菜市场等便民设施,提升日常便利度。公共空间设计充分考虑儿童、青年、老年等全年龄段需求,布局儿童游乐区、活力运动场及适老康养步道,践行“完整社区、交互共享”理念。通过设计层面适时与群众的互动交流,真正在做到严守标准、控制成本的同时,急群众之所急、忧群众之所忧,从源头上切实提升安置群众的归属感和幸福感,最终打造出一个复合高效、宜居温情的新型人文社区。


  项目的阶段性成绩,是公司践行“三大工程”战略部署、履行央企社会责任的有力见证。设计团队以风雪中的坚定、攻坚时的勇毅、为民时的匠心,努力交出了一份合格答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展望未来,公司将一如既往,以更精进的专业能力和更深厚的为民情怀,为绘就人民美好生活新图景、谱写城市建设新篇章贡献更大力量。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