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芜湖LNG项目入选“美丽交通建设实践案例”

日期:

2025-11-01

点击次数:

  10月29日,由中华环保联合会主办的2025绿色低碳交通发展论坛在苏州举行,公司“芜湖长江LNG内河接收(转运)站项目”入选“美丽交通建设实践案例”,再获一项国家级荣誉。

  本次获奖,体现了公司在绿色交通建设领域的技术实力与创新水平,展现了企业在服务国家战略、推动行业进步中的责任担当。

清洁能源赋能长江经济带:长江黄金水道上绿色发展范式创新——芜湖长江LNG内河接收(转运)站项目

  在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战略指引下,芜湖长江LNG内河接收(转运)站项目以清洁能源为核心纽带,深度融合长江黄金水道功能提升与生态保护需求,构建了“绿色航运+高效物流+生态友好”的创新模式,为长江航运注入了清洁能源新动能,成为长江大保护与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协同推进的典范。

  一、战略定位:锚定“双碳”目标,激活黄金水道绿色潜能

  长江黄金水道承担了沿江地区绝大部分大宗货物运输量,但航运业长期依赖柴油动力,碳排放与污染物排放问题突出。项目立足长江经济带产业升级与生态保护的双重需求,以LNG清洁能源规模化替代传统燃油,构建了“接卸—转运—加注—存储”全链条服务网络,将有效减少船舶碳排放与硫氧化物排放,环境效益显著。

  项目选址紧扣长江经济带“一轴、两翼、三极、多点”空间布局,通过集约化利用岸线资源,将LNG接卸与加注功能嵌入长江干线核心物流节点。其清洁能源供应可覆盖长江中上游核心航道,为沿线化工、制造业提供了稳定的低碳原料运输通道,有效推动了沿江产业绿色化转型。这种“能源供给+物流支撑”的双重定位,使黄金水道在承载经济要素流动的同时,成为践行“双碳”目标的绿色动脉。

  二、实践路径:以技术创新破解长江航运绿色转型难题

  针对长江航运“水位差大、船型复杂、生态敏感”的特殊挑战,项目通过系统性技术创新,构建了适配长江生态与航运特点的清洁能源解决方案。

  在大水位差环境下,项目首创的直立墩式LNG加注码头,采用多层系缆平台设计,有效突破了水位波动的限制,较传统趸船码头显著减少水下作业面积,降低了对水体的扰动。同时,其结构显著提升了船舶泊稳性,保障了清洁能源供应的连续性。此外,“大平台+系缆墩”接卸码头通过高桩梁板结构优化,减少了水下桩基施工对河床的影响,施工期悬浮物扩散范围得到有效控制,保护了长江水生生物栖息地。

  在全流程低碳工艺方面,项目创新的LNG罐式集装箱整体补液模式,省去了固定储罐的二次转运环节,缩短了加注管路,降低了冷损与排放。“硬管+软管组合结构”专利技术,解决了不同吨位船舶快速对接的难题,压缩了单船加注时间,提升了操作效率。

  项目的智能生态管控系统为长江大保护提供了有力支撑。通过自动监测与快速脱缆等设备,实现了船舶系靠泊的清洁操作。罐箱堆场采用一体化防护设计,将泄漏风险控制在了封闭区域内,并配备了高效的应急处理系统,确保对长江水体环境不产生影响。

  三、协同效应:串联沿江发展,释放经济带生态价值

  项目通过清洁能源网络的建设,推动了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在物流效率方面,LNG罐箱“直装直取”模式有效缩短了船舶滞港时间,提升了港口吞吐效率,为长三角地区产业协同提供了低碳物流支撑。依托项目形成的清洁能源供应链,带动了沿线LNG动力船舶的推广应用,并在船舶修造、物流运输等相关领域创造了就业岗位,实现了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的同步推进。

  在标准体系建设上,项目编制的《内河LNG码头设计导则》《罐箱堆场消防规范》已被纳入长江经济带港口建设标准体系。其“岸线集约利用”“生态隔离带设置”等核心经验,已在多个沿江港口项目中得到推广,推动了长江流域清洁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的规范化与标准化。

  四、示范价值:构建长江大保护的可复制模式

  项目创新实践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提供了三重示范意义:一是开创了“清洁能源+黄金水道”的融合路径,证明了通过技术创新可实现航运效能与生态保护的双赢;二是形成了内河清洁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为长江沿线港口升级提供了可借鉴的技术范式;三是验证了“数智化+绿色化”的协同效应,其BIM设计、智能管控等经验,正推动长江航运向低碳、高效、安全的现代化体系转型。

  从长江大保护的全局视角看,项目不仅是单体工程的成功实践,更是长江经济带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缩影。它以清洁能源为支点,成功撬动了航运方式、产业形态、生态保护的系统性变革,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可持续的绿色动能。


推荐阅读